话当下谈未来,赴一场文学之约(2)

来源:外国文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10-2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问题之书》埃德蒙·雅贝斯 著,刘楠祺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为《不践约书》的读者,刘楠祺对张炜在诗歌写作中“寻根”深受触动。“西方的诗

《问题之书》埃德蒙·雅贝斯 著,刘楠祺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为《不践约书》的读者,刘楠祺对张炜在诗歌写作中“寻根”深受触动。“西方的诗歌有神话传统、宗教传统在里面,因而具有很强大的生命力,有着丰富的内涵。在《不践约书》中能找到类似神话、宗教一样的支点,把过去引导至当下,让我们从书中看到未来。”同样,王家新是用一本《灰烬的光辉》,把1970年跳入塞纳河自尽的保罗·策兰从过去带到了当下,通过读他的诗来思考我们今后的路如何走。

计文君:

不要想当然地以为我们和唐诗宋词一脉相承

在银行工作十年后,自幼耽溺于文学之美的计文君考入文联,专心从事文学创作。攻读文学博士学位时,她的研究方向是“《红楼梦》与中国古代小说艺术”,两本著作《曹雪芹的遗产》《曹雪芹的疆域》出版后,她被文学评论家李敬泽评为“小说家里最懂《红楼梦》的”。计文君自认为是文学选择了她,“我觉得是文学恩准我接近它,对于我个体生命来讲,这是一件幸运的事。”

《曹雪芹的遗产》《曹雪芹的疆域》计文君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当下与未来,对作家计文君来说,是一个轻盈又庄重的话题。她说,经历了2020年,无论是以文学或者自身生命经验去体味,都感觉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因而有必要回到最根本的概念,去思考什么是人、什么是时间、什么是文学。

作为小说的写作者,计文君认为现代汉语写作是一件非常严苛的事情。“如果没有这点自觉,我觉得他/她基本上是还没有进入到一个合格写作者的行列。现代汉语要求写作者不断地去创造语言。现代汉语是一种语汇被迅速腐蚀、朽坏的语言。我们不要认为我们和古代汉语之间毫无隔阂,不要想当然地以为我们今天使用的语言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我们和唐诗宋词一脉相承——这个继承其实是一个非常巨大而且艰难的任务。”

马兵:

和文学立约,进行一种挑战性的阅读

对于张炜的作品,文学评论家马兵是熟悉的,他更感动于张炜和文学立约的虔诚心态。“几年前48卷本《张炜文集》出版的时候,张炜老师已经拿到了茅盾文学奖,在研讨会上他说的一句话特别打动我,他说‘我要写出最好的作品',他不满意自己已有的成绩,还要写出最好的作品。”

而作为一个读者,如果要和文学立约的话,马兵认为应该有一种一点点难度的自觉。他第一次读雅贝斯的《问题之书》,直呼“太难了”,每天强迫自己读几十页,过程非常痛苦;读完之后,却发现雅贝斯的语言真的有一种震撼感,“像炸雷或闪电一样,它会击中你,却说不出来是为什么,但是就是有这样的力量”。

关于阅读的难度,马兵赞同张炜所说的“随着我们的阅读的增加或者阅历的增加,也许难度就不再成为难度”,并对“文学之约”有着自己的认识——“首先它是有生命感的,这个生命感意味着我如何去允诺给我对于文学所做的一切,我怎么去实现这个‘约'?作为读者,我们如果和文学立约的话,就不应该追逐某种流俗式的阅读,而应该进行一种有挑战性的阅读。”

赵月斌:

喜爱文学的人都是追光者

“文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不确定性。”文学评论家赵月斌认为,正是因为总要面对未知的生活、因为文学所展示的种种不确定,人们才能够一天天走下去。“当下与未来的关系就像光的传播,喜爱文学的人都是追光者,我们从当下走向未来,就像光一样永远不知道它在哪里终结。因此,对文学的热爱、追求就像与光同行,它指向未知的远方,抵达永恒。”

他表示,张炜的作品从小说到诗学著作,都让读者受益匪浅;王家新、刘楠祺对保罗·策兰及埃德蒙·雅贝斯多年的研究、翻译是出于内心深处与作者之间的契合;计文君对《红楼梦》的研究以及两部著作《曹雪芹的遗产》《曹雪芹的疆域》,与很多专业红学研究者不同,充满了新鲜感。“他们之所以能够下这么大功夫去啃难啃的骨头,当然是出于一种精神的相通,他们看到了隐藏在文字中的无限光亮。”

赵月斌还发现,诗歌、文学还是疗治当前社会焦虑、抑郁情绪的一剂良药。“其中必定有一个病根出在精神的虚脱上,出在心灵的匮乏上,如何救疗这种虚脱和匮乏?那些不朽的文字,虽然不是灵丹妙药,但是它所提供的‘不确定性',大概就是指向未来的光束,只要逐光而行,人类断然有救。”

文章来源:《外国文学研究》 网址: http://www.wgwxyjzz.cn/zonghexinwen/2021/1028/617.html



上一篇:外国断崖发现“中国古文字”,内容被翻译后,
下一篇:姚雪垠痛骂一代文学大家郭沫若,称此人我一生

外国文学研究投稿 | 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 外国文学研究版面费 | 外国文学研究论文发表 | 外国文学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