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一位诗人的翻译缘

来源:外国文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老专家王忠祥曾指出:“绿原文学生涯有‘四重奏’——第一乐章,诗文创作;第二乐章,文艺评论;第三乐章,翻译著作;第四乐章,编辑出版。”著名诗人沙克认为:解读与传播绿

老专家王忠祥曾指出:“绿原文学生涯有‘四重奏’——第一乐章,诗文创作;第二乐章,文艺评论;第三乐章,翻译著作;第四乐章,编辑出版。”著名诗人沙克认为:解读与传播绿原的文化价值,必将是中国文坛的一种需要和必然。

绿原(1922—2009)原名刘仁甫,另有译名刘半九,精通英、俄、德、法语,是一位多栖文学家。20岁时即出版了诗集《童话》,被誉为中国诗坛神童。绿原自小学习英语,其大哥刘孝甫(年长19岁)英语极好(曾任远征军翻译),对幼弟学习要求甚严,为绿原打下了外语学习的基础。绿原的文学翻译始于高中,17岁时尝试英译鲁迅的《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译文颇受老师和长兄称赞。40年代在重庆复旦大学专修英语,并从盛澄华教授学法语。21岁翻译了王尔德的《狱中记》;24岁翻译桑德堡诗《致肖斯塔科维奇》,刊于《希望》杂志;25岁翻译惠特曼、桑德堡的诗及维尔哈仑的戏剧《黎明》,陆续刊于《希望》和《大刚报》副刊《大江》。于1950年创作英文小说《一个新女性》,在上海《密勒氏评论报》发表。解放初,举国学俄语,绿原业余在中苏友协附设俄语训练班学习,达到阅读水平。1953年翻译了保加利亚诗人瓦普察洛夫诗选(译自俄文期刊)。1954年从俄语翻译《契诃夫论》,又从英语翻译德国童话《冷酷的心》,后者是德国童话作家豪夫的代表作。

绿原1962年到人民文学出版社负责德语文学编辑工作,审读的一部稿件是朱光潜翻译的《拉奥孔》(莱辛)。朱先生译笔老练,但因年迈力衰,有些顾及不到的误译。绿原用铅笔在原稿上一一改正后,写了—份供译者斟酌的处理意见,由出版社转给推荐此稿的文学研究所。文研所负责人冯至觉得意见非常中肯,还向出版社打听是谁提的意见。绿原的德语水平究竟如何?文研所曾把绿原译的让波尔的《美学入门》一章,送给著名学者钱钟书审阅,钱阅后写到:“译得很忠实,有些地方颇传神。”由此可见绿原的德语水平和文史哲修养。

绿原一生与诗为伴,先后获得“中国当代诗魂”金奖、鲁迅文学奖优秀文学翻译彩虹奖、斯特鲁加国际诗歌节金环奖(是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中国诗人),被国际诗坛称为“常青树诗人”和“最迷人的中国诗人”,这是对他卓越的诗歌业绩的奖赏,也是对他丰厚的文学翻译成就的嘉奖。

谈到诗歌翻译时,绿原曾将外国诗歌分成若干类,认为“有的诗作偏重于格律和音韵,有的偏重于情调和意境,有的则偏重于联想和意象,当然还有的是三者兼而有之”,说到第三类“联想和意象更多一些,格律和音韵更少一些”的诗歌时,认为“不论在西方哪个国家,诗风似乎越来越自由化,第三类诗越来越普遍”。随即对这类“意象更多一些”的诗之特征作了较科学的阐述:“这类诗的特征不在于音律而在于词义和词感,在于由词义和形变通过连缀和交错所产生的暗示作用,在于它们在读者心灵中的辐射性、弥漫性和渗透性”。这是绿原从译介学角度对意象的阐释。他在评介美国现代诗时提及英美意象派代表人物艾米·洛厄尔在一篇《宣言》中提出的六条准则,其中一条就是“要呈现一个意象”,“诗应恰切地表现个别事物,而不应当从事模糊的一般事物,不论它们如何华丽或响亮。”绿原认为:“这六条未必足以概括整个美国现代诗,但从中却可见它的一般倾向,而且如果解放一下思想,也未尝不值得我国的青年诗人们参考。”从绿原诗歌创作的整体来看,他肯定是对美国现代诗有所参考、有所借鉴的。绿原还通过翻译实践得出结论:“汉语像英语一样,并不能胜任翻译任何与本国鉴赏习惯相距太远的诗作,这是读者和译诗家们都得心中有数的。”绿原写过一篇长文《“夜里猫都是灰的”吗?——一个读者关于译诗的几点浅见》,明确指出:“只是出于有限的鉴赏经验,我想向译诗家们建议:且用更精炼、更自然的语言译格律诗,最好用现代自由诗,力求把一篇外国诗作为一个诗的整体介绍过来。因此,一忌机械迁就原作结构,以致破坏汉语规律:二忌生造格律,转移读者的注意力,从而掩盖了原作固有的意义;三是套用中国旧诗的格律和词汇,把原作完全中国化,把一点异国情调消磨殆尽。”

施蛰存在《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导言”指出:“一个国家的诗歌,用另一国的语言来转译,很难取得同样的艺术效果。为此,国际间的文学互译,诗歌的译作,数量总是最少”。针对这种情况,绿原分析道:“据说德国人翻译的‘莎士比亚’可以与原著比美,而英国人翻译的《浮士德》或其它外国名著,不是似是而非,就是莫名其妙,以致不堪卒读。这并不是说,英语的表现能力不及其它语言;恰恰相反,是它已经达到的精致程度,使它不容易和其它语言相对应,不容易和其他民族的思维制品相融合,特别是在抽象思维领域。”鉴于此,绿原提出了语言和文化的“异同”性问题。在庆祝《译文》百期时,绿原的贺词为:“需将外国文学翻译和我国的文学创作结合起来,求同而又寻异:从相同处了解文明所处的位置,从相异处了解我们的特点或差距:一边肯定自己,同时丰富自己和提高自己。”许钧如此解读绿原:“绿原先生的贺词涉及到了翻译中的最本质的方面:如何对待‘异’与‘同’。‘同’是交流的基础,没有相同相通之处,就没有可能达到交流,而相同的东西是不必要进行交流的,从翻译的目的来看,‘异’才是翻译所应该关注的。绿原先生的这段话不仅仅是一个翻译家的经验之谈,其中蕴涵的深刻道理具有重要理论价值,需要认真探讨。”绿原十分尊重不同语言间的异同性:对相异的特点,能译的尽量译出,以传达鲁迅所说的“原有的风姿”;实在不能译的,或译出得不到应有效果的,宁可不译。作为一位著名翻译家,这样做是需要智慧和胆识的。

文章来源:《外国文学研究》 网址: http://www.wgwxyjzz.cn/qikandaodu/2021/0426/514.html



上一篇:外国文学类来源期刊比较分析
下一篇:全媒体时代外国文学对国民教育的影响

外国文学研究投稿 | 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 外国文学研究版面费 | 外国文学研究论文发表 | 外国文学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