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外国文学研究性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2)

来源:外国文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总之,教学中必须结合“国情”、“区情”以及“学情”,引导学生既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读外国传世经典,又能够接地气、了民情,阅读一些虽然

总之,教学中必须结合“国情”、“区情”以及“学情”,引导学生既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读外国传世经典,又能够接地气、了民情,阅读一些虽然没能包含在教材之中却与新疆地域相关、与新疆各民族文学、文化相关的外国文学经典,勇担为祖国培养新时代戍边人的使命,为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三、立足文本,培养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具有自由探讨,积极思考,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阐述问题等自觉的心理活动。它是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研究性教学的核心就在于培养和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具体到外国文学课堂,笔者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立足文本,进行扎实的文本细读。

文本细读乃“美国‘新批评’派的文学主张之一。细读(close reading)指细密地研究作品的上下文及其言外之意,它要求批评家注解每一个词的含义,发现词句之间的精微联系,包括词语的选择和搭配、隐呈程度不等的意象的组织等。只有经过这样细致的分析,才能见出一部作品的总体,从而确定其艺术价值。”[5]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文学课堂“更关注总体和阶段性的文学现象,对具体文学作品的解读则相对比较少。这也使一批学生满足于跳过作品阅读,直接记忆别人的关于该作品的各种观点和结论”[6],但是文学课的根本乃是作品,离开了对作品的解读,所谓的文学史,文学思潮、流派产生、演进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特点,作家、作品的艺术成就等,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没有了作品细读,所谓学生理解能力、阅读技能和审美水平的提高也就成了空中楼阁;更进一步说,没有了作品细读,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也都成了水中月镜中花。那么,究竟该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带领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培养问题意识呢?

在笔者看来,要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让学生了解如何才能提出问题,怎样进行提问。这固然需要相关理论、阅历的积累,也同时需要教师在领读、伴读中进行示范。提前布置给学生阅读内容,给出导读问题,让学生在课前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并努力尝试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同时还要要求学生在课前梳理阅读心得,整理好阅读笔记,写出发言提纲。而课堂时间则进一步以问题为引导深入文本分析,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命体验,得出自己的见解。课后则要求学生整理自己的阅读感受,查阅相关研究资料,形成课程小论文。

总之,唯有借助文本细读,才能改变传统外国文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学生被动学习、“走过场”的现象,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好奇心,让学生在实实在在、扎扎实实的文本细读中感受和体验到文学作品的魅力,激发出灵魂与思想的碰撞,提高他们阅读、鉴赏、审美的能力以及创造的能力。

四、以教促研,改善考核制度

研究性教学让教师由一个“灌输者”向“引导者”转变,将以往的知识点讲解、传授转化、转变为以问题为导向的讨论、探究,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向“自主学习者”,积极思考,大胆质疑,相应的,教学考核方式也必须发生改变。在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中,学生只需要认真听讲、牢记吸纳教师所讲的知识点就可以了,考试时都有比较清晰明确的标准答案,无需独立思考和自主建构。而研究性教学则以问题探究为始,需要涉猎大量资料,许多问题根本没有标准答案。研究性教学要求不能再拘泥于使用标准答案的统一评判标准,而必须转向“多元”的考核方式。

所谓“多元”的考核方式,即是采取包括传统的考试方式在内的更加灵活多变的多种考评方式,例如撰写文献综述、课程论文、专题研究报告以及文学创作等。即便是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也要努力从试题上降低名词解释、填空、单项选择等题型的比重,可以将知识点的考核进一步融入综合能力考核的题目之中。而且还要进一步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更加注重学习过程中能力水平的考察,通过平时作业、小组讨论、主题辩论、5分钟学术报告、15分钟小课堂等各种形式多角度、全过程、立体化地考察学生的能力素养。其根本目的就在于夯实基础、促进和提升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

五、结语

总之,《外国文学》因其内容的丰富复杂性以及文化差异性,难免使学生感到陌生和隔阂,采用研究性的教学方法,结合地域,优化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读经典书,读符合“国情”、“区情”、“学情”之书,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扎实的文本细读中,培养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但是,不能单纯为了获得研究成果而教学,还是要为学生夯实基础,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训练其文学阅读与批评的学术思维。因此,在考核制度上,必须采用多元的考核方式,既兼顾基础又侧重应用。惟其如此,才能使学生其积也厚,其发也绵绵不绝。

文章来源:《外国文学研究》 网址: http://www.wgwxyjzz.cn/qikandaodu/2021/0426/516.html



上一篇:全媒体时代外国文学对国民教育的影响
下一篇:探析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

外国文学研究投稿 | 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 外国文学研究版面费 | 外国文学研究论文发表 | 外国文学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