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外国文学教学中的音乐介入(5)

来源:外国文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三、后现代文学与无调性音乐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後西方社会中出现的范围广泛的文学思潮,于20世纪70~80年代达到高潮。后现代主义文

三、后现代文学与无调性音乐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後西方社会中出现的范围广泛的文学思潮,于20世纪70~80年代达到高潮。后现代主义文学不仅仅反“旧的”传统,对于现代主义文学试图建立的“新的”传统也彻底否定。在后现代主义者眼中,文学和艺术应该是建立在对现有秩序的解构基础之上的。后现代文学不依托任何死去的或活着的理论。在体裁上,对传统的小说、诗歌和戏剧等形式乃至“叙述”本身进行解构。因此,后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破坏性”的文学,即某种意义上的“反文学”。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一切传统意义上的崇高的事物和信念都是从话语中派生出来的短暂的产物,不值得“真诚”、“严肃”的对待。客观世界和人自身都被异化了,历史失去了方向和意义,社会体系不可改变。后现代主义作家不愿意对重大的社会、政治、道德、美学等问题进行严肃认真的思考,他们不仅无视对这些问题的关切,甚至无视这些问题本身。他们不再试图给世界以意义。后现代主义文学崇尚所谓“零度写作”,反对现代主义关于深度的“神话”,拒斥孤独感、焦灼感之类的深沉意识,将其平面化。在后现代文学中,写作消失了内容,而转向“写作”自身。作家仅仅把话语、语言结构当作自己为所欲为的领地,写作成为一种纯粹的表演、操作。例如,后现代主义作家往往蓄意让作品中各种成分互相分解、颠覆,让作品无终极意义可寻。在文体上,惯用矛盾、交替、不连贯性和任意性、极度、短路、反体裁、话语膨胀等手段,使得读者对作品的解读困难重重。保罗?萨特的长篇小说《恶心》、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西蒙娜?德?波伏瓦《女客人》、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等作品很好地体现了后现代文学的特点。

与后现代文学相对应的是无调性音乐。勋伯格开创的无调性音乐决定性地推翻了贝多芬和西方音乐中作为“总体”的调性,他把无调性的不谐合音置于音乐最具表现力的位置。无调性音乐的出现使音乐完全摆脱了常规,摧毁了线性发展的理性逻辑,同时又包含了某些粗野的东西。在勋伯格对文化的敌意攻击中,这种粗野使得艺术的表面不断发生震动。不协和和弦相对于协和和弦来说富于差异性和反叛性,完全不受文明秩序原则的约束。如果说调性原则和调性音乐表达的是强有力的主体性精神,那么无调性音乐则是主体精神的崩溃、中心的消解。勋伯格的音乐避免调性音乐的那种令人快慰但不真实的装饰性,不是让材料屈从于主体的意志,而是让材料的异质性充分暴露出来,将世界赤裸裸展示出来,而人的热情和主体精神则丧失殆尽。但这种形式上的破碎并非是对生活破碎的否定,无调性音乐中的孤独恐惧正是以破碎的形式泄露了这种社会的秘密,它“从毁灭中传来的”是“绝望的信息”。

四、结语

文章来源:《外国文学研究》 网址: http://www.wgwxyjzz.cn/qikandaodu/2021/0619/561.html



上一篇:从政治趋避走向多元复兴论中国本土电影对外国
下一篇:黄英浩插图选

外国文学研究投稿 | 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 外国文学研究版面费 | 外国文学研究论文发表 | 外国文学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