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早期中国与神话历史研究关于中国文学人类学四(6)

来源:外国文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韩鼎看来“神话历史”试图突破早期中国研究中的神话与历史二元对立观,从其方法论,即“四重证据法”的效果来看,果真突破了吗?正如叶舒宪在工作

韩鼎看来“神话历史”试图突破早期中国研究中的神话与历史二元对立观,从其方法论,即“四重证据法”的效果来看,果真突破了吗?正如叶舒宪在工作坊上强调:“‘物证优先’说的选择原理在于‘弃虚就实’,暂时回避那些目前知识条件下还无法证明的东西,将研究者的有限精力聚焦到可以证明的东西。”在我看来,这些观点都说明“神话历史”还是以对信史的实证为主,只不过先挑能说清楚的而已。这种筛选出有效(即真实可靠)史料的思路,难道与古史辨派的“神话—古史”对立观不同吗?

李川恐怕不能完全等同,关键在于史料被“挑选”出来要说明什么。疑古派的目的是要解构上古一统,破除正史叙事的合法性。然而,文学人类学借助考古实证,要说明中华文明起源所独有的“玉器时代”现象,通过对文化延续性与整合性的研究,诉诸中国式神话历史视域中展开讨论,就其细节而言不乏可商,就整体而言,却难以反驳。提炼中国人的精神生活,阐释器物崇拜在中国人价值取向上所起的作用,挖掘中国人之“礼”的历史渊源,进而溯源万年以前华夏精神认同之起源,这些研究目标若没有“四重证据法”,其实践在深广度上都会大打折扣。因此,“四重证据法”不应当被看作科学意义上的实证方法论,而应当被视为一种综合实证与阐释的方法。“四重证据法”不仅局限于事实判断,而且还突破了事实判断的局限性,试图赋予文化价值判断的合法性。从实证的证据链来说,上天下地、无所不包的四重证据难以环环相扣,然而从本质直观的方法来说,提出者恰恰通过这些证据“悟”到华夏之所以为华夏的深层因素。所谓“形而下者谓之器”离不开“形而上者谓之道”。思接千载,心游万仞,即“器”见“道”,四重证据局部论证固多疏略,但却能够表达出对上古文明予以整体把握的学术格局。

谭佳韩鼎的质疑和李川的认同,从正反两方面为文学人类学敲了警钟,侧面说明“四重证据法”的提法,在某种程度上可能让旁人忽视了其研究目的:在更广阔的世界性、整体性视域中阐释中华文化渊源和传承,尤其关注被前人忽略的文明起源的信仰与观念驱动问题,破除用现代性工具理性观来规避中国王制中的“神—人”关系和礼乐文化渊源的弊端。神话与历史二元对立解释不了中华文明发生、发展的独特性,我们需要新的文化理念研究早期中国。对此,文学人类学的贡献在于突破常见路径,将神话与普通传说、仙话区分开来,强调神话既是神圣的集体记忆,又是世界各大文明起源都离不开的神权背景,以及在神圣诉求下建构的世俗权力法则。具体而言,结合中华文明起源所独有的玉器时代和玉器崇拜,研究从拜物到格物,从圣物到圣人,从玉礼制到礼乐制度,中国思想发展独特的物论思想与神圣观念,这套观念并非既定的学术话语所能认知。甚至可以说,中国文学人类学的理论探索是要对现代人文学术传统及范式进行深刻反思和再造。

韩鼎谭佳强调的方法论诉求是走进“神话历史”,即从更具有中华文明特质的玉器时代研究早期中国。目前所见,无论强调“物”还是“神话”,都重点针对“玉”。叶舒宪也指出:“玉石神话信仰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元素,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先从精神文化领域统一了中国。”“华夏史前先民在不同地域不约而同地生产和使用玉礼器,其现象背后是共同的玉石神话信仰。”(叶舒宪:《“玉器时代”的国际视野与文明起源研究》,《民族艺术》2011年第2期)这是否能理解为,关于玉的神话是一种心理崇拜模式。但这些研究都基于一些潜在的假设:比如在若干文化中均发现某种纹饰或器型,就认为在这些文化所属的时空范畴内均有相同的信仰体系;如果不是同一时代,则被视为传承,如果不是同一区域,则被视为共享同种信仰。当然,我并不排除早期区域文明间很可能会发生远距离沟通,对玉石这一材质的观念也彼此影响,但难以承认它们有着共同信仰和神话。从考古学视域看,即使相似的纹饰和造型,在不同文化中其使用模式、宗教功能等方面也可能不尽相同。在早期中国的广泛区域内,不同文化如何共享信仰和神话?而且,当尝试将不同文化相关联时,这些研究往往仅从宏大的器物群中挑选个别相似器物或纹饰作为例证,它们并不具有代表性。如果具有共同的信仰和神话,其他被忽略的绝大部分器物为什么不能满足这一假设?

谭佳文学人类学如此强调无文字之前的玉文化,是要烘托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玉器时代,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特色与传承特点,以及中华文明的信仰之根从何而来。玉石在东亚(而且只在东亚)的广大地域获得相对普遍的认同,并且只有中国形成灿烂的玉器时代,上古先民对玉的崇拜、用玉的礼制化与后世的经史子集叙事直接呼应,更与中华礼乐传统直接关联。基于此,启动“玉石之路”调研的初衷就是要避免韩鼎所质疑的主观臆断。这一调研的核心目的是研究区系文明的互动融合,探讨玉石崇拜及其观念、物质的传播和认同如何超越具体的地域界限和族群界限,拓展出一整套以祭祀礼乐为基石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并对后来的中华认同的形成起到奠基性作用。

文章来源:《外国文学研究》 网址: http://www.wgwxyjzz.cn/qikandaodu/2021/0301/474.html



上一篇:欢迎订阅欢迎投稿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下一篇: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总目录

外国文学研究投稿 | 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 外国文学研究版面费 | 外国文学研究论文发表 | 外国文学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